期數:第003期 出刊日:201010

治療糖尿病「胃繞道手術」非良策-透視胃繞道後所造成的營養問題

文/孫志銘 營養師

  前陣子的平面媒體出現一則「胃繞道手術治癒第二型糖尿病患」的聳動標題!「治癒」而非「控制」的說法讓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的「糖尿病」忽然出現一道曙光!想當然爾,一定在糖尿病患族群中造成轟動。但是,在號稱治癒第二型糖尿病的光環之下,又有多少患者能真正了解胃繞道手術必須付出的代價?
 
  「胃」對於人體的重要性不能小覷!在正常的進食情況下,食物從口腔進入食道後順勢來到胃袋,與胃酸均勻混合之後,藉由幽門的控制,將食糰緩慢送到十二指腸,與其他消化酵素混合進行消化吸收(見圖一正常的胃圖示)。而「胃繞道」就是取消原本食物須經過胃的路徑,讓食物繞過胃袋不經過十二指腸而直接到空腸(見圖二胃繞道圖示)。那麼,「胃」的功能被取代之後,對於身體又會產生哪些營養問題?
 
  1. 傾食症候群:正常情況下,大量食物進入胃中,經過胃酸的均勻消化,藉由幽門的控制,緩慢釋出食糜以進入十二指腸消化吸收。當胃繞道之後,因為缺乏胃袋做緩衝,因此食糰會在進食10~15分鐘後快速倒入空腸內,造成空腸膨脹及腸道的高張狀態,產生所謂的「傾食症候群」,造成進食過後10~20分鐘發生腹部脹痛、頭暈、心跳加快…等症狀,是因為大量食物進入小腸,帶來大量血液進入小腸,身體其他器官如腦部相對血液量減少造成。
  2. 類似乳糖不耐症:飯後20~60分鐘左右產生類似乳糖不耐症之症狀,造成腹瀉、腹絞痛、放屁增加,因為大量醣類尚未被消化就直接進入腸內被腸內菌利用所造成。
  3. 反應性低血糖:飯後1~3小時產生反應性低血糖症狀,出現焦慮、出汗、虛弱、無法集中注意力等,因為醣類進入腸道間接刺激胰島素上升,而當胰島素作用時血糖卻未上升所造成。
  4. 脂肪瀉:含脂質的食物迅速進入腸中,無法緩慢與膽汁、胰液混合消化脂肪,便產生脂肪瀉現象。
  5. 營養不良:正常情況下,十二指腸為腸道主要吸收營養的位置。而在胃繞道之後,食物繞過十二指腸直接來到空腸,可能因為吸收不足而造成營養不良;另外,還會因為脂肪瀉的情況,造成脂溶性維生素無法吸收,所導致營養不良。
  6. 貧血:維生素B12吸收需要內在因子的幫忙,而內在因子則是由胃壁細胞所產生。因此胃繞道手術後,會因為缺乏內在因子而導致維生素B12不足的貧血;另外,飲食中的鐵需要在酸性環境下才易被吸收,因此在缺乏胃酸的情況下,也容易導致缺鐵性貧血。
 
  胃繞道手術一開始是被建議用在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5以上,且出現任何病症之肥胖患者,是目前最有效的減重手術之一。但是由於手術之後就不可回復,而且是所有減重手術中危險性最高的,加上種種的終身性副作用,站在營養的觀點看來,仍為一項不被建議的行為。
 
  就治癒糖尿病的角度而言,胃繞道手術之適用對象只侷限於重度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並非所有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了解這些事實之後,就別再被治癒糖尿病的光環矇騙了!想要將糖尿病控制好絕對沒有捷徑,台灣現行的糖尿病專業照護已十分完整,若能增加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自我照護能力,相信糖尿病不將再是所謂的「富貴病」,而要改稱「養生病」了!
 


《圖片說明》正常胃圖示

《圖片說明》胃繞道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