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第018期 出刊日:201511

什麼是「隱性飢餓」?

文/營養師陳怡

    先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一位骨瘦如柴的人與一位體態肥碩的人,您覺得哪一位營養不良呢? 其實兩者都有可能喔! 根據國際食物政策研究(IFPRI)所公佈「全球飢餓指數」(Global Hunger Index)報告,稱全球逾20億人有「隱性飢餓」的問題,而且「隱性飢餓」對健康會造成長遠而不可逆轉的損害。

那到底甚麼是「隱性飢餓」呢?

    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典型的營養不良而導致的疾病已很少見。但是,若經常攝取加工食品、烹調方式不正確(例如:油炸類)以及不良生活方式(例如:抽煙、酗酒等)都會導致維生素礦物質的大量流失,由於這些營養素的缺乏不會發生飢餓的感覺,故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將營養素攝入不足或營養失衡稱之為「隱性飢餓」。
    另外,國內最新調查發現,七成成年人自認飲食均衡,但其實高達九成的人每天攝取的營養未達衛生福利部建議標準,完全不自知已成「隱性飢民」!

長期下來會有甚麼影響?

    「隱性飢餓」會造成代謝異常、免疫力下降,可能使人常覺得累,或久病不癒, 舉例來說;缺鋅可導致偏食、複發性口腔炎、性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等;長期缺乏維生素A,眼睛容易疲倦、乾澀;維生素B攝取不足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憂鬱以及記憶力衰退等;長期缺乏維生素、礦物質還可能引發心臟病及癌症的危害,人體營養素攝取不均衡,使得「隱性飢餓」正成為人們健康的致命殺手。

要如何杜絕「隱性飢餓」?

    要杜絕隱性飢餓,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均衡攝取各大類食物」! 根據衛生署公佈的飲食指南指出,食物共分成六大類;各類食物都有其無法替代的營養素存在,並建議每天要攝取2~4份的水果、3~5碟的蔬菜、1.5~4碗的全穀根莖類、3~8份的豆魚肉蛋類、1.5~2杯的低脂乳品類及3~7茶匙油脂與1份堅果類,但是實際的需要量應經由營養師給予個人化的飲食建議,以符合每個人一日實際所需要的營養素。

    最近有一項行為調查發現,國內九成以上的成人每週飲食未符合六大類飲食指南的標準,近5成的人蔬菜攝取量不足建議量的一半,水果則高達6成只有2成多的人會每天吃水果,因此飲食不均衡的情況普遍存在於台灣現今的人口中,所以飲食的均衡是必要且必需的功課。

    至於是否要吃綜合維生素補充劑,這需要視個人的狀況而定,如果能夠依照衛福部建議的飲食指南標準以及營養師建議的實際攝取量去攝取,那麼一天的基本需求是夠的,不需額外補充,但若是有特殊需求(懷孕、生病…等)或是長期飲食上無法達到標準,那就可以考慮。

    而在診間衛教的經驗,常聽到一些想要控制體重的人說:天生胖,連喝水、吸空氣就會胖!!所以吃的很少,或是只單純吃某幾樣食物。亦或者糖尿病友因需控制血糖,而變成那個不能吃、這個也不能吃的情況,長期下來容易造成隱性飢餓的風險。其實飲食份量要適量沒有錯,但節制食物份量並不是變成只吃少數幾類的食物或是攝取量低於建議量,如此會造成食物的多元性、需求性將不足,很難攝取到完整的營養素。解決隱性飢餓,最根本應從日常飲食的多元、足量做起。應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堅果油脂類等六大類食物,以補足各種營養素,並降低對於身體健康潛在的傷害。

參考資料:
http://www.ifpri.org/node/10356
https://consumer.fd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73&pid=6190
http://www.pfizer.com.tw/focus/announcementdetail.asp?ID=00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