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第022期 出刊日:201712

NEW 10 TOP

文/營養師 林妤倩

1. 使它汀類(Statins)降膽固醇藥物保護您的血管,保護您的腳
     (2017年09月8日/健康醫療網/新聞內容擷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與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以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使用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能夠減少糖尿病患21%的截肢風險,以及降低25%的死亡率。該研究已發表於國際頂尖糖尿病醫學期刊「臨床內分泌與新陳代謝雜誌」。陳永泰表示,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除能降低膽固醇外,亦有抗發炎的效果,且能改善周邊血管動脈的內皮細胞功能、降低血管內皮細胞新生因子濃度及周邊血管硬化。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用在糖尿病足患者上,能夠減少病患截肢的風險,而這樣的效果是其他降膽固醇藥物所沒有的。
按編: 糖尿病對身體的影響是屬於全身性的,從頭到腳,由裡而外,因此飲食調整、有氧或重力運動及規律藥物,更是三大法寶,缺一不可。及早發現做治療,莫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2. 提早預防白內障,年輕不留「白」
     (2017年09月07日/華人健康網/新聞內容擷取) 白內障是一種因眼球表面的水晶體混濁,導致視線模糊的眼疾。近年來,國內白內障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國內白內障患者門診住診人數在94年約71萬人,但104年卻激增到104萬人,短短十年的增幅將近5成,其中35至54歲的青壯年罹病人數成長比例更高達6成以上。張正忠醫師表示,預防白內障的最好辦法有「三多」和「三少」:多看遠方、多看綠色、多讓眼睛關機休息;少用3C產品、少熬夜、少做揉眼和甩頭的動作。此外,他也建議,一般人最好每年做一次眼睛檢查,高危險族群則是每半年一次;還有,若發現近期有視力模糊、視力惡化快速的情況,都可能是白內障的警訊,應立即就醫檢查。
按編: 老化所造成的老年性白內障最為常見,因此一直讓很多人誤以為這是老年人的專利,孰不知隨著科技的進步,3C產品的影響,已讓35至54歲的青壯年儼然也成為罹患白內障的候選人!從年輕開始好好照護您的眼睛,定期檢查,減少3C 產品使用,多讓眼睛休息。

3. 男性也會有「更年期」,您相信嗎?
     (2017年09月07日/ 台灣新生報/新聞內容擷取) 泌尿科醫師張嘉峰表示,男性身體機能甚至包含心理狀態,都會受到體內雄性激素,也就是所謂的睪固酮所影響,通常更年期症狀約在六十歲左右出現比例最高。張醫師指出,一般來說,男性更年期症狀從四十至七十歲左右都可能出現,但是主要以六十歲左右出現比例最高。根據統計,這個年紀約有三分之一男性可能出現更年期症狀。張醫師指出,男性更年期會出現的症狀十分廣泛且多樣化,可能會出現症狀包括、容易失眠、覺得沒有力氣、性衝動減少、性慾下降、陽痿、心悸、熱潮紅、多汗、忘東忘西、焦慮及注意力不集中等。
按編:當您發現自己或身邊的男性朋友或親近的長輩有上述更年期的徵狀時,千萬不要感到害羞或不好意思,因為更年期不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會受此之苦;儘早發現、提早尋求醫師協助,如此才能幫助自己或朋友順利度過這段日子。

4. 巴金森氏症與失智 兩病大不同
     (2017年09月05日/台灣新生報/新聞內容擷取) 壢新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文郁指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緩慢形成的退化性疾病,正常腦部有一群細胞,這些細胞分泌「多巴胺」,這種物質幫助人們行動更精細更流暢,然而,巴金森氏症患者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細胞卻會快速減少,甚至出現震顫(手部發抖)、四肢僵硬、行動緩慢等症狀,巴金森氏症引起的震顫最常見,這是從左手或右手開始發生,倘若把手平放腿上,不動時抖動更厲害,等到病情嚴重之後,患者臉上變得沒有表情,整天板著臉孔,說話變得小聲,躺在床上不易翻身,不但走路困難也很容易跌倒。雖然病患動作變慢,但是大多數病患的智能未受影響。失智症則是智能退化,初期容易發現的症狀是記憶力衰退,大部份是以最近記憶為主,比如患者可能會忘了剛剛吃過藥、忘了已經買過早餐。其它情況包括還會影響到語言能力、空間時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同時個性可能變得易怒、妄想,甚至逐漸喪失生活功能,變得無法自己煮飯、洗澡、穿衣服。
按編目前醫師雖然不能完全治癒此二類疾病,但不拒絕,不逃避,越早發現,越早接受醫療團隊的協助,才能提早為您及您的家人生活做良好的規劃!若有任何進一步的相關問題,您都可以尋求醫療院醫院的神經內科醫生協助。

5. 「保命防跌」生活不困難﹗
     (2017年09月08日/華人健康網/新聞內容擷取)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06年統計,65歲以上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跌倒就高居第2名寶座,平均每10萬人就有24.61人因此死亡。但是,究竟為什麼跌倒對於年長者的健康危害如此嚴重呢?這是因為相較於青壯年族群,當人體步入老年後,絕大多數中老人的肌力往往大不如前。因此,在肌耐力、柔軟度、平衡感不佳的情況下,不慎跌倒更容易增加腦部撞擊、髖關節骨折的發生風險。其中,髖關節骨折者因無法站立需臥床治療,更易增加泌尿道感染、呼吸不暢、肺炎的發生風險,其嚴重性不容小覷。
按編平時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適時以自己的狀態進行肌力訓練,並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而有效提升肌力、柔軟度與平衡感,就是很好的自我保健妙招。

6. 蔬果吃的好,肌肉不會少
     (2017年09月08日/中國時報/新聞內容擷取) 肌少症是與年齡相關的一系列肌肉的變化,包括骨骼肌總體質與量的減少,好發於營養不良、缺乏運動以及糖尿病友等族群,症狀有步伐減緩、握力減少、活動能力下降與體重減輕等,但目前成因不明。根據研究發現,中年時多攝取蔬菜、水果及全穀類食品,減少攝取糖分及肉類,對老年時期的活動能力幫助最大。台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新陳代謝科羅偉誠醫師指出,國內的糖尿病人口已經突破了200萬大關,而糖尿病與老年肌少症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根據統計,糖尿病友得到肌少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之多,因為肌肉是人體吸收葡萄糖重要的器官之一,缺少骨骼肌的保護,最終難逃長期臥床的命運。
按編對糖尿病患者而言,合適的運動及適當的營養補充,則是改善肌少症的兩大關鍵。生活型態的調整,天天5蔬果,例將全穀類取代主食類,減少精緻糖、、甜點、加工品及紅肉的攝取,有助於提昇日後的生活品質。

7. 聽的到不如聽的清楚
     (2017年08月11日/台灣新生報/新聞內容擷取) 長輩出現老年性聽力障礙時,週遭人士常要大聲講話才聽得清楚。執業耳鼻喉科醫師楊啟坤昨表示,很多人發現,長輩年紀越大,耳朵越聽不清楚,特別是經常聽不到電話鈴聲,代表這時候聽力已經受損。性別發生率方面,男性相對高過女性,男性大約比女性多了兩倍。 老年性聽力障礙發生年齡與發展速度因人而異,而且發病機制還不是很清楚,主要特徵為耳朵聽力隨著年齡增加,卻逐漸出現聽力減弱情形。
按編老年性聽力障礙屬於一種不可逆的退化現象,可透過醫師評估了解個人聽力損失狀況,除了進行詳細的聽力檢查,也可評估與討論是否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或是配戴助聽器。若有聽力問題及早就醫檢查,以避免轉變成嚴重聽力損失,造成無法治療或改善。

8. 預防食道癌,請遠離「菸、酒及檳榔」
     (2017年09月08日/好醫師新聞網/新聞內容擷取) 食道癌為一高致死率之棘手癌症。在台灣,食道癌發生率呈現急遽上升的趨勢,根據國健署資料,2012年有2372新增食道癌個案數,而2013年則達到2496位個案,而超過九成為男性患者,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六位。由於食道沒有感覺受器,因此食道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多數患者都是到了腫瘤較大時出現阻塞,造成吃東西卡卡的,吞嚥困難產生困難後才來就醫。也因此大部分的病患被診斷到食道癌時都已屬中晚期。第一期或者是零期的食道癌,是可以經過由內視鏡手術,如黏膜切除或光動力療法就可以達到和傳統手術一樣的效果,配合定期追蹤,五年存活率有超過八成。
按編食道癌的發生與有菸、酒及檳榔習慣者有極大的相關。若同時有抽菸、有喝酒及嚼檳榔的患者,有高達近100倍的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及避免不良的飲食型態,才是遠離食道癌的基本法則。<

9. 健康吃素,蛋白質不可少
     (2017年09月05日/聯合報/新聞內容擷取) 人吃素就一定健康?每餐缺少蛋白質食物,恐營養失衡。振興醫院營養師涂蒂雅因愛犬生病,發願茹素99天,她吃外食卻發現,部分素食外送便當或高級餐廳,其提供的蛋白質食物少之又少。她強調,一般成人每天至少要吃每公斤體重0.8到1公克的蛋白質,也就是體重60公斤者一天應吃48到60公克。一旦吃不夠,恐引發倦怠、抵抗力減弱、傷口癒合慢等問題。太多茹素者以為只要不吃大魚大肉,多吃米飯和蔬菜就OK,卻忽略每餐準備豆製品,導致蛋白質吃得不夠,而吃鍋邊素的人因求方便更常如此。她也經常遇到老人家胃口不佳,卻因吃素導致食物限制多,反而吃得更少,最後營養不足。
按編素食者除了蛋白質攝取不足外,也可能伴隨有維生素B12和鐵質不足的問題,若嚴重缺乏恐出現貧血、神經失調或四肢發麻等問題。維生素B12能透過吃藻類食物來補充,鐵質則可以紅豆、皇帝豆、紫菜等補充,但因植物性來源的鐵吸收率較差,可於飯後吃點水果,以增加鐵的吸收率。

10. 千萬別以這就是「鬼壓床」
     (2017年09月08日/ Knowing/新聞內容擷取) 專家表示,「睡眠癱瘓症」是睡眠障礙的一種,近半數的人發生過,人們會處於半睡半醒的狀況,身體感覺被壓著無法動彈,甚至出現各種幻覺;這種狀況多是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主要原因則是來自壓力大、過於焦慮或是太過疲累。醫學研究顯示,睡眠癱瘓多是出現在睡眠週期中人體肌肉較無力的「快速動眼期」,在協調不一致的情況下,容易使身體呈現休息狀態,大腦卻已從睡眠休息中醒過來,來不及與身體做連結,進而出現幻聽幻覺,加上恐慌心情更讓人以為是鬼壓床。當感覺睡眠癱瘓時,最重要的要先試著放鬆並控制好呼吸,避免因為過度恐慌而使自己喘不過氣,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先試著從嘴巴開始做動作,並配合快速深呼吸,試著喚醒自己的身體。
按編良好的睡眠習慣,避免在睡前抽菸、食用刺激性的飲料(例茶、咖啡、可可、碳酸飲料)及避免睡前激烈運動,保持放鬆愉快的心情,幫助自我入睡。若有睡眠障礙者,也可就醫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