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第024期 出刊日:201901

年男性睪固酮偏低是否一定要給予雄性素治療?

文/新陳代謝科醫師 莊立倫

   前陣子門診來了一位72歲的阿伯,主訴常覺得想睡及口乾舌燥已經超過3個月,且在多家醫院體檢過,除空腹血糖偏高外,未發現特別的異常。經專業且親切(自以為)的詳細問診後,檢驗他院沒有抽檢的項目:發現糖化血色素為(HbA1c) 7.3%,游離睪固酮(free testosterone) 2.9ng/dL,甲狀腺促進素(TSH)3.18mU/L。
   顯然這位阿伯有新診斷的糖尿病以及性腺功能低下。於是當場提供完整的飲食、運動和糖尿病自我照護衛教後,開立口服藥物和安排下次回診。然而,男人果然是火星來的,對於危害較大的糖尿病絲毫不是那麼在意,但對於”性功能不夠”卻十分難以接受。因此,展開了比衛教還要久的”是否要自費打睪固酮”的討論串(以下冗長略,兩性議題不喜勿入,版主有違規請刪文,請直接進重點,謝謝大大無私地分享)。
   男性性腺功能不足依照致病原因可分為原發性(Primary)和次發性(Secondary)。原發性指的是來自睪丸本身製造雄性素的功能不足;次發性指的是其他全身性疾病、腦垂腺或是其他會影響性腺的荷爾蒙造成的(詳見下表):


   長期性腺功能不足會導致肥胖、性慾下降、體力衰退、憂鬱、胰島素阻抗增加、骨骼肌減少、認知功能下降、骨密度下降和不孕。對於55~7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而言,不孕通常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在這個年齡層,心臟血管疾病、認知功能退化、糖尿病和情緒問題等等,對性腺功能不足患者的危害更大。因此,是否要補充雄性荷爾蒙就成為臨床上會遇到的選擇題。那這位阿伯有需要嗎?
   首先,要確診性腺功能低下須符合幾個條件:1) 臨床症狀:如第二性徵減少或不明顯、性慾下降、長期不孕、體力或認知功能衰退(排除其他疾病)、男性女乳症、體重或肌力減少(排除其他疾病)、男性骨質疏鬆或是輕度外傷便造成骨折…等, 2) 總睪固酮(一般人)或是游離睪固酮(用在有會影響性荷爾蒙結合蛋白的疾病患者)跟同年齡層相比有明顯下降;採血時間應在上午8~10點間空腹取得,且起碼要間隔3天以上再追蹤第二次,如果都呈現不足且有臨床症狀才符合條件。再來,要排除補充睪固酮沒有好處或甚至反受其害或的狀況(見下表):


   當患者符合性腺功能低下診斷,且沒有上述不適合的狀況時,經醫師評估定期補充睪固酮能改善因性腺功能低下導致的臨床症狀且能得到其他好處時(比如改善血糖控制或減少肥胖) 便可以開始。當然還是要注意,當對象是老年男性時,假設先前的健康檢查都沒有泌尿科相關的資料,比如說PSA、前列腺超音波或至少看過泌尿科醫師的話,在開始療程之前應該要先做完相關的檢查。在補充治療的期間,建議在療程初期每3~6個月監測testosterone的濃度,待穩定後可以延長到6~12個月一次。另外,每年要監測free PSA濃度,如果在治療過程中跟治療前濃度相比上升超過1.4ng/mL或是單次濃度超過4ng/mL,建議轉介泌尿科醫師檢查前列腺是否發生病變。除了驗血以外,還要評估患者的生活品質、代謝症候群相關指數(如血糖、血壓、體重、血脂肪等等)、骨密度、肌力、認知功能還有藥物相關副作用等等,以確定治療的成效。
   回到這位阿伯,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明顯觀察到因為睪固酮濃度下降導致的相關症狀,且只有第一次門診的驗血報告。另外,這位阿伯的肌力和認知功能目前還不錯,且沒有掉髮或是肥胖的問題。因此,控制好糖尿病是較重要的任務。至於睪固酮低下的部分,我建議他3個月後再追蹤,並且請他先去泌尿科檢查前列腺。如果體能下降的情形和第二次驗血的結果有相關的話,再來考慮補充荷爾蒙。
參考文獻
  • 1. Bhasin, S., et al. (2018). "Testosterone Therapy in Men With Hypogonadism: An 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03(5): 1715-1744.
  • 2. Kapoor, D., et al. (2006). "Testoster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glycaemic control, visceral adiposity and hypercholesterolaemia in hypogonadal 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Eur J Endocrinol 154(6): 899-906.
  • 3. Rao, P. M., et al. (2013). "Testosteron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T2DM in men." Nat Rev Endocrinol 9(8): 479-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