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數:第024期 出刊日:201901

小華上課愛講話

文/臨床心理師 黃淑珍

   小華上課很愛講話,似乎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或想到什麼,就會引起他講一堆話的衝動,很多時候他都不只講一兩句,而是持續地講一陣子。他經常對旁邊同學講話,也常轉頭跟後面的同學說話,有時候還會戳前面同學的身體,要人家轉身過來 跟他說話,影響到同學們聽課。雖然老師經常喊他名字,制止他,但似乎也只有當時的效果,過一會兒,他還是要講話。有時候,老師講課講到一半,小華也會冒出一些不太適當的玩笑話,偶而還帶點黃色,引發同學鬨堂大笑,繼而七嘴八舌地,你一言我一句地發酵下去,偏離上課主題,讓老師頗感困擾。

   除了上課愛說話,小華還出現一些惱人的行為,譬如作業不是沒交就是漏寫,未徵求同意就擅自拿同學的物品把玩,遊戲還沒輪到他就衝出去,經常跟同學爭吵,有時候才國小三年級的他,甚至還到高年級教室去挑釁……。讓老師與媽媽傷透腦筋。

   媽媽經常告誡他,但沒有明顯的效果,在友人的建議下,帶小華去兒童心智科檢查,醫師判斷小華罹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這種疾病導致他注意力較容易分散,對行為的管理與控制,也比一般人來得費力。醫師建議媽媽要有耐心,用一些方法來幫助小華,讓小華學習一些自我控制的行為,並強化這些行為。媽媽去報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協會舉辦的相關課程,學習幫助這些罹病兒童的方法,也跟醫院裡的臨床心理師定期討論,一起想方法幫助小華。

   雖然小華有許多行為須要改進,但媽媽知道急不得,改變行為得一個一個來。她先幫助小華改善寫功課的行為,如筆者之前「媽媽小智囊」文中所述 , 繼而決定改善上課說話的行為。

   媽媽決定採用~以家庭為基礎的增強法(home - based reforcement of school behavior )~來處理上課愛說話的行為。她先與老師討論,然後跟老師合作,製作一週五天的得分卡,如圖一〈非原圖,筆者粗略繪製,示範一下〉。每節下課,小華把得分卡拿給該節課的老師,老師依其表現給分,(例如:若上課很安靜,私下講話次數與話量少〈例如3次以下,每次一句〉,而且小聲,想公開發言的時候舉手,等老師允許再發言,可以得3分;如果上課私下講話次數與話量略多於前者〈例如3─5次以下,每次一、二句〉,但是還算小聲,想公開發言的時候舉手,等老師允許再發言則給2分;如果上課講話次數與話量比較多,但是不致於過大聲或者還沒有冒出不適當玩笑,則給1分。如果講話狀況像之前一樣,干擾課堂進行,給0分)


   這些給分標準,是經由媽媽與老師討論,以小華平時上課的說話狀況為基準,共同擬定的。她們設定一個期望小華最終能達到的目標〈上述3分的行為標準〉,但並不要求小華很快地達到該目標,她們知道那樣對小華蠻困難的,反而採取逐步漸進的策略,希望小華有小進步就獲得鼓勵〈上述1分的行為標準〉,這樣小華比較容易做得到。

   在進行前,媽媽與老師先跟小華講好,讓小華了解得分〈3、2、1、0分〉的行為標準,以及得分後的酬償〈回家以後,用所得分數,換得玩電腦遊戲時間〉,並且要求小華每節下課,記得把得分卡拿給老師。為了幫助小華記得這件事,要求小華早晨一到學校,就把得分卡放在他的書桌上,這樣比較容易提醒自己; 若小華忘記,老師在上課前提醒他把得分卡放在書桌上。〈對於容易忘記的兒童,每天第一堂課之前,由老師直接將得分卡交給兒童,也是另一種選擇。〉

   每節課下課的時候,小華把得分卡拿給老師,老師給他打分的時候,也說些鼓勵的話,譬如 : 「這節課表現還不錯喔,講話講得蠻少的 」; 或者「這節課,要講話都有舉手,很好。」,給予社會性的增強。這些社會性增強非常重要,有時候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越分數或玩電腦遊戲。每節課結束時老師立刻給予鼓勵與回饋,避免增強物延遲過久。

   對於罹患過動症的孩子或年幼的兒童,立即增強的行為制約效果較好 ; 對某些孩童,若是等一節課結束後再增強,也許時間延宕太久,效果不好,那就要縮短時間,採取更立即性地增強。

   放學回家後,小華把得分卡拿給媽媽,媽媽在依據小華當天在得分卡上的得分,提供增強物。媽媽提供的增強物是~電腦遊戲,這是經由她的觀察與衡量,認為目前能引發小華行為動力的增強物 。而該讓小華玩多久,才能引起小華的動力而又不至於一下子就飽和?媽媽考量之後決定:當天得分累積幾分,就玩幾分鐘。因此,如果小華當天累積21分,當天可以玩電腦遊戲21分鐘。媽媽在看得分卡的時候,除了提供實質的增強物~電腦遊戲,也提供口頭的鼓勵與稱讚,例如:「好耶,有進步耶。」「不簡單,今天一共得了18分耶!」,或者摸摸小華的頭,拍拍他的肩,給予社會性的增強。

   這樣實行一陣子後,小華上課愛說話的行為改善許多。最近,小華的媽媽請他將得分卡帶來讓我看,我一看,就驚呼 : 「哇!最近兩個禮拜,大都是21分20分19分,厲害耶,你是怎麼做到的!」,我這些讚賞的話,無疑地,又再度地提供社會增強。小華告訴我,某些時候他很想講話,但是他都忍耐住了。媽媽也跟我說,其實有些電腦遊戲,小華已經玩膩了,但是他還是繼續維持上課少講話的行為,好像榮譽感以及漸漸產生的自尊,已經取代了電腦遊戲,變成他目前持續努力的主要動力了。

   我的心裡很感動,因為罹患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童,他們能這樣地管控自己的行為,比一般孩童來得困難,是需要一些努力的,而小華竟然做到了。我也非常地感謝小華與他的母親,他們的成功,鼓舞著我,讓我對於運用這些方法來幫助別的孩子更有信心。同樣地,我相信,他的例子也會鼓舞著其他的父母與老師,也可以供大家學習。

   像這個案例,我們希望改善兒童在學校的某個行為,在執行全班性的增強辦法有困難時,也可以考慮這種(家庭基礎的增強方式)來進行,雖然要改變的目標行為是孩童的學校行為,但是主要的增強物則由家庭來提供。

   親愛的父母或者老師,看了小華的例子後,會不會覺得多了一道武功秘笈?多了一些運用的方法?以後碰到孩子讓你頭痛的行為時,可不要洩氣得太早喔,方法還很多喔。


註一:父母在家使用的增強物,可自行依兒童喜好而設計,未必要玩電腦遊戲。
〈若有需要可請教專業的心理師,或參閱行為矯正的相關書籍〉
註二:圖表一乃仿小華媽媽製作的圖表,父母與老師可依兒童狀況製作更合適的表格、得分獎勵標準。


圖表一
3分:私下講話次數與話量少〈3次以下,每次一句〉,聲音小,想公開發言的時候舉手,等老師允許再發言。
2分:私下講話次數與話量略多於上者〈3─5次以下,每次一、二句〉,聲音小,想公開發言的時候舉手,等老師允許再發言
1分:私下講話次數與話量比較多,但是不致於過大聲,沒有出現不適當玩笑話語
0分:其他說話或干擾上課的狀況